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类似的家庭问题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课堂这个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我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感受,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础。对于礼物该不该送人,该不该要回,学生是这样的回答的:
生1:礼物不是因为金钱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友情才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
生2: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买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不加思考的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
生3:相反父母如能维护孩子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孩子礼物,更能使他欢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会更好些。
……
从大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我觉察出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总在说别人不对,喜欢给家长挑刺,学生看到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有些偏颇。学生只是一味地指责家长的不对,对此,我便不动声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我便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探讨。随后,学生便从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结和自身的经历,认识到同龄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如意气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我和学生真诚的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课文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一个“全”字,就表明:“我”意识到“我”该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当然,父母也该承担一部分责任。“我”要承担未经父母同意就送木雕的责任,也要承担送木雕后伤父母心的责任。
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做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学生不断地升华学习体验,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