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故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分别隶属于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这两项重要的目标中。如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中,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中提出“要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从交流中获益。”
例如:我在上“线段中点的作法中”,把全班分成每四人一组,为保证各小组间的平衡,每小组选一个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发表个人的观点讨论。小问题小组里解决,大问题由组长代表本组提出,在班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或教师来指导解决。这样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成了主角,小组内部学生团结合作,各个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有的学生按照课本上的介绍的方法:①利用先度量再计算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②利用尺轨作法;③有的平时学习不够好的学生反而用游戏法,他们用截一段与所作线等长的纸条,然后把纸条对折,找出中点,然后在图上画出中点; ④有的同学用白纸描印出所作线段,然后对折,再利用对称性找出中点。最后有部分学生提出第二种方法作图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在肯定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下,还应做到不失时机的点拨。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数学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要抛弃“我在给学生上课”的观点,形成“我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氛围,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数学课堂就会出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灵性的世界。
![]() |
![]() |
![]() |
![]() |
![]() |